饥饿营销能走多远,决定权在你手中!
买车要交定金,买房要先登记,甚至买部iphone都要排长龙,“限量版”、“秒杀”等现象更是常有。在物质丰富的今天,为什么还存在供不应求的现象呢?这可能是“饥饿营销”所致。
现在消费者面对着比以往更多的选择,几乎已经到了没活动不上街、没优惠不购物的地步。商家的毛利率只有5%~20%,但营销费用却高达15%~25%。如何在最短时间内引诱消费者把钱掏出来变成了关键。
很多商家选择使用“饥饿营销”,用稍具口碑的产品打出“限量低价”来吸引顾客。但不能把饥饿营销简单理解为“量少低价”,信用的品牌、质精的产品、灵活的营销才是关键。
苹果出新品了,果粉们全体出动,又是发布会、排队,预购等等马不停蹄,特别是今年iPhone 6不在内地发售,更是掀起了新一轮饥饿狂潮,看的其他商家们眼红心跳。当然这绝不是特例,国内很多企业也惯用饥饿营销,如食品行业,房地产,汽车行业等等,只是用的太泛滥,效果大不如前,甚至有些被曝欺骗嫌疑,消费者也逐渐不买账了。尽管如此,苹果的饥饿神话却依然还在继续,为什么?其实决定权还是掌握在你的手中。
饥饿营销顾名思义,就是指商家有意调低产量以制造供不应求的假象,制造一种饥饿感让消费者的疯狂追逐,从而让卖方获得更多的主动权。
但商家用好“饥饿”营销的前提是产品品牌和产品质量拥有足够的号召力,然后再运用饥饿营销方式使其价值和号召力具有加乘地放大,为以后的持续热销打下基础,并建立死忠的粉丝。所以饥饿营销不能简单地理解为“量少低价”,信用的品牌、质精的产品、灵活的营销才是关键,才是基础。
作为一直能站在时代前列的苹果,它注重经营产品和品牌,聚集了大量的设计精英,一年可能就为了设计一款苹果手机,在不断改进,创新,敲定一款最优质的才会面市。同时它也培养出一群忠实的果粉,在新品推出时推波助澜,让饥饿人群愈演愈烈。我们国内很多商家看到了这种营销方式的妙处,活学活用,特别是小米将其用到极致,取得很大的成功,但诸如网上限购,汽车限额预定等等,前期引起轰动过,但太过泛滥,渐渐也没什么吸引力了。这就是过犹不及,沉迷于饥饿营销玩法,不考虑自身产品特质,总想以吊人胃口的方式博人眼球,正如狼来了的故事,忽悠人多了,最终损害的还是自身利益。
所以并不是谁都能采用饥饿营销的,苹果本身有实力又是单品,产品走在时代前列,每一个功能都为了满足用户体验而量身打造,一直在引导消费者需求,并且品质有保证,有资本和资格玩饥饿。但国内很多商家产品需要消费者重复购买,且同质化严重,创新不足,却将自己端的高高的,制造一种市场假象,让消费者感觉到某种产品(或品牌)的紧缺,结果得到的产品并不如他们宣扬的好,或者没把握好度,让消费者饥饿过度,直接就找替代产品了。对此,商家玩饥饿营销要谨慎,依具体情况而定。
当然饥饿营销归根究底就是玩一种心理概念,它立足于消费者的需求,利用人们“得不到的就是最好的”心理因素,用“限制条件”来制造消费的危机感、刺激人们购买,它是围绕着消费者进行的,必须满足或者引导消费者需求才能开展。假设苹果的产品没有考虑用户体验,设计也脱离用户审美需求,一味的限购,限量,相信它的饥饿法也火不起来了。
总之,饥饿营销能成功走多远,最终决定权取决于你。
你既是指商家,也是指消费者。商家打造信用的品牌、质精的产品、量少价优,才有条件玩的起饥饿;消费者只有认可商家的产品和品牌,并有强烈的需求,饥饿营销才能持续发力,促进销售,提升品牌形象,所以做好饥饿营销是双向的,缺一不可。
将自己端的高高的,制造一种市场假象,让消费者感觉到某种产品(或品牌)的紧缺,结果得到的产品并不如他们宣扬的好,或者没把握好度,让消费者饥饿过度,直接就找替代产品了。对此,商家玩饥饿营销要谨慎,依具体情况而定。
相关图片来着自百度,著名如果涉及到侵权,请告知我们会及时删除;
本文由品深策划设计编辑撰写提供:httP://www.psbd.cn/
- 上一篇:品深观点--大图设计好,甲方改稿少!
- 下一篇:品深设计师如何与客户有效沟通?